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塑化劑”檢測取得新突破

“塑化劑”檢測取得新突破

發布時間:2011-08-02 點擊次數:1470

近日,中國台灣“塑化劑”汙染事件影響迅速席卷國內企業,食品生產企業處於極度恐慌狀態。因食品接觸材料中也存在因人為添加或工藝汙染而含有“塑化劑”的風險,國外客戶和國內下遊食品生產企業紛紛要求上遊食品包裝供應商提供不含“塑化劑”的檢測報告。常州檢驗檢疫局食品接觸材料實驗室每天都會接到相關企業的此類幾十個,要求進行“塑化劑”檢測。作為質檢係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州檢驗檢疫局國家食品接觸材料檢測重點實驗室立即啟動應對預案,針對食品接觸材料“塑化劑”檢測進行技術攻關,並取得突破。

  中國台灣“塑化劑”汙染事件是由於生產起雲劑(飲料乳化劑)的廠家非法添加了用於塑料化工行業的增塑劑“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而引起。“塑化劑”傳統的檢測方法一般采用的是有機溶劑超聲、震蕩或索式提取法對產品中塑化劑進行提取,提取效率較低,隻能檢測人為添加的大劑量(一般產品中塑化劑的*為0.1%,即1000mg/kg)“塑化劑”,無法滿足當前因工藝汙染而導致的微量“塑化劑”的檢測限值要求。

  針對這一情況,常州檢驗檢疫局*時間啟動重大事件科研攻關應急預案,采取三項措施,進行食品接觸材料“塑化劑”檢測技術攻關:一是成立專門技術攻關小組,由常州危險貨物與包裝檢測技術中心主任湯禮軍親自掛帥,抽調中心精幹力量,致力於降低“塑化劑”檢出限的研究。二是製定科學的攻關方案。雖然塑化劑是玩具、兒童用品和食品接觸材料中常規檢測的項目,存在的檢測方法較多,但各種方法的檢出限一般在30ppm左右。中國台灣“塑化劑”事件後,各企業要求食品接觸材料中“塑化劑”檢出限為1.0ppm。針對這種情況,攻關小組廣泛查閱文獻和標準,整理出現在可能采用食品接觸材料中“塑化劑”檢測的前處理方法和儀器檢測方法,分組對不同的方法進行試驗驗證。驗證可行後,采用陽性樣品對各種方法進行比對試驗,確定*的試驗前處理方法和檢測方法。經過艱苦的技術攻關,常州檢驗檢疫局食品接觸材料實驗室在短短兩周時間內就將食品接觸材料中16種鄰酯的定量檢測限從原來的30ppm降低到1.0ppm,定性檢測限降低到了0.05ppm,從而解決了食品接觸材料中微量“塑化劑”汙染檢不出、檢不準的問題。三是采取審慎的驗證手段。在檢測技術取得突破後,為確保檢測技術的可靠性,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攻關小組將優化後的試驗方案和陽性樣品分別送係統內外5家實驗室進行外部驗證。實驗室間的協同試驗結果顯示,該技術方法靈敏度高、檢出限低,穩定性較好能滿足當前企業對食品接觸材料中塑化劑1.0ppm檢出限的要求。

  截至目前,常州局食品接觸材料實驗室已完成近500批次塑料食品接觸材料中塑化劑含量和遷移量的檢測,其產品涵蓋塑料包裝、一次性紙杯、方便麵紙碗、保鮮膜/袋、塑料瓶蓋及墊片等。並在多批次食品包裝材料中檢出微量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鄰苯二甲酸丁苄酯(BBP)和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等物質。為進一步加強食品包裝材料生產監管,改進我國食品包裝材料生產工藝,為保障進出口食品接觸材料及食品的質量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鏈 接>>

  塑化劑,學名鄰苯二甲酸酯,又稱酞酸酯,是目前被廣泛應用的一類增塑劑,具有色淺、電性能好、揮發性小和耐低溫等特點,是生產塑料製品(尤其是聚氯乙烯產品)和橡膠製品中很重要的添加劑,能有效地增加產品的可塑性、柔韌性或膨脹性。常用的鄰苯二甲酸酯類主要包括: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NP)、鄰苯二甲酸二異癸酯(DIDP)、鄰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鄰苯二甲酸丁苄酯(BB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等16種。

掃一掃,加微信

版權所有 © 2023徐州小黄鸭下载官方网站精密儀器有限公司
備案號: 技術支持:化工儀器網 管理登陸 sitemap.xml

掃一掃訪問手機站掃一掃訪問手機站
訪問手機站